BOOM!
(乔布斯开发布会时惯说的词)
2007年1月9日,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的 2007 Macworld 展会中 ,乔布斯向世人介绍了 iPhone(第一代)。同年6月29日,苹果公司正式发售了 iPhone。
谷歌公司(Google Inc.)紧随其后发布了安卓系统(Android系统,取名于An Droid,即一个机器人),并于次年9月23日正式发布了HTC Dream(第一台搭载安卓系统的手机)。由此一场全球智能手机的变革序幕正式拉开。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HTC Dream)
回顾11年前,iPhone 搭载了 128MB 内存,4GB、8GB及最大16GB的可选存储空间。1400毫安时的内置不可替换电池,三星1176JZ(F)-S,620MHz的处理器,2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3.5英寸的320x480像素多点触屏和重力感应灯元件,及135克的机身重量。
iPhone 的发布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在那个对数码产品不会在发布前就泄露真机照的年代,像笔者这样的大众老百姓都没意识到 iPhone 是什么。
大家只知道,乔布斯发布了一台价格高达599美元的全触屏手机。
对比11年后的今天,iPhone X的配置为 3GB 内存,64GB及最大256GB的可选存储空间。2716毫安时的内置不可替换电池,苹果自研的A11仿生 2.39GHz 处理器。1,2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5.8英寸的2436x1125像素多点触控异形屏和一堆该不赘述的元件,及174克的机身重量。
谜团:来自未来的手机
对于业界来说,由于并没有多少人亲身经历了乔布斯的演示,关于 iPhone 的猜测也是众说纷纭。iPhone 的发布则变成了一场「猜谜大会」。
如,一台手机配备4GB的内置存储器(当时一个8GB U盘可卖到50美元,https://jcmit.net/flashprice.htm
)?它甚至还配备了重力加速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多点触控?
全触控?我甚至可以「访问一个完整的网页」,天呐,还是在手机上?我的手指是否戳得下?还可以听iPod?等等,iPod 是什么?我可以滑动屏幕就轻松浏览照片,这有什么意义?我甚至还能看地图定位自己在哪里,Why?
当然,最大的谜团是大家不理解乔布斯哪里来的信心,让几乎所有拿着键盘手机的人为了他的操作系统和这些高科技买账。
一时间,iPhone 成为了高端、高科技、土豪、傻钱多… 等等的代名词。
对笔者来说,iPhone 的发布并没有对生活引起多大的变化。在PSP 1000都是没几个同学有的年代,笔者本人也是从电脑报、电视、网站及动画片里知道了 iPhone 的存在和随后发酵出来的影响力。
(2007年的动画《濑户的花嫁》中,最终BOSS土豪拿着 iPhone 拍小灿的镜头)
( 有GIF 来自竞争对手微软前CEO鲍尔默的嘲讽:什么,500美元?就为了一个手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wi0h_Y5_U)
当然,这些谜团在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解答,而真正的谜底,是在随后的10年内逐渐揭开的。
( 有GIF 当然,真正让我对 iPhone 的高科技留下印象的还是 NICONICO 技术部中对 iPhone 的多点触控的演示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4604359)
首先是多点触控的屏幕,那个时代大部分从功能手机切换到智能手机的人,首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触屏输入,是否比键盘输入效率更高?我为什么需要多点全触控屏幕?
笔者也曾是黑莓、诺基亚Qwerty全键盘手机用户,习惯了手机全键盘可以盲打后,聊天速度是有显著提升的。对于没有实体按键的屏幕想要像在键盘上那样高效输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既然全触控屏幕在输入上并没有超越键盘输入多少,那么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多点全触屏到底是干什么的?
很简单,只要你对着屏幕划一下就懂了。
容量,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及高清化的来临。人们的存储设备的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随便一个手机游戏都要占据上GB的体积(比如笔者正在玩的少女前线)。更不用想10年一款桌面电脑级游戏也才勉强上GB。
强大的后摄像头也曾是人们质疑 iPhone 非常多的一个地方,首先很多人认为它鸡肋,高不成低不就。然而随着后续 iPhone 的发售和强大的智能手机需求所推动的技术变革,现在手机前后摄像头已经成为了全球最普及的摄影方式。基本取代了人们对初级、入门级照像机的需求。
3G、4G、5G与桌面级的App,iPhone发布之初便搭载了邮件、可以访问桌面网页而非Wap的浏览器、地图等等。这些在iPhone发布之初的确是极其昂贵和奢侈的,尤其是3G在中国都难以普及(这也导致了当年大量3G概念创业公司集体死亡)。然而现如今来看,已经成为了热门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当然换到中国来看了话,应该是:用4G流量发QQ表情、看B站、玩实时联机手游(如吃鸡或王者荣耀)、用地图打车、导航等等。
当然还有一票其他的各式传感器,对应了我们生活中的记步、指南针、导航、摇一摇等等功能。
App Store 与苹果税
iPhone 第一代发布时并没有开放软件开发平台。
当时的全球软件行业主流销售方式是:物理线下销售渠道、网站销售。主要商业软件开发的操作系统平台为Windows。
而那时的主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和一般功能手机可安装的软件主要技术为Symbian OS、Linux + K-Java、Windows Mobile、Windows CE、Palm OS等等。智能手机的软件销售方式也大多依托于手机网络运营商(也许你的回忆中会有中国移动在自己家Wap网站上卖各种Java小游戏的印象)。
然而苹果迟迟不肯开放软件开发平台也让大家纷纷猜测,当时的主流观点是:
苹果主推 W3C 新标准和 WebKit,理由是苹果发布了一套 Web 开发规范。
苹果尚未和 Sun Microsystem (Java的开放公司,后被Oracle收购)达成协议。
苹果不打算开放软件平台。
然而还没等大家猜够,苹果便发布了 App Store。
其中令人瞩目的是高达30%的令人咋舌分成比例(即苹果税),以及被拒之门外的 Flash 与 Java。(乔布斯发布说:Nobody uses Java anymore. 即Java无用论,打脸的是在Java依然是现在Android开发中的主力技术,全球最流行的独立游戏Minecraft也使用Java编写)
然而当时人们诟病更多的,一是 App Store 的围墙花园与审核政策,另一个是 iPhone 的好玩 App 实在太少了(发布时自带500个初始App)。
(著名的「I Am Rich」App,售价高达999.99美元,相比恶搞,更多的是一种仇富心态)
(苹果为开发者们提供的标准宣传素材「前往 App Store 下载」)
2017年,App Store 的 App 总数突破 2,200,000,下载总数超过 130,000,000,000+。
这11年间,Software(软件)早已被 App 所替代,虽然在最初 App Store 也曾被开发者质疑过诸如Jailbreak(越狱)之类的问题。然而现在 App Store 早已是全球最大的正版软件及数字娱乐产品销售平台。
而App Store的上架应用数量,可能早已超越了Windows全平台软件的总数。当然,看看 iPhone 的老对手安卓,Google Play 2017年时的总应用数是 2,700,000。
到底哪个才是电脑?
(Powerbook 150,苹果于1994年发布的笔记本电脑)
从人类历史第一台电脑,到商业计算机,到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即PC),又到笔记本电脑(Laptop或Notebook Computer),再到PDA和智能手机、UMPC(Ultra-mobile PC)、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平板电脑。很快计算机的历史也要接近100年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一台手机的性能理论上已经可以跑得起 Windows 10 了。我们的生活也从过去纯PC的环境,迁移到了手机回邮件、看Word、读PDF和用微信、APP就能完成各种订票购物乃至查公积金的年代。
曾有不少关于 Internet Explorer 6 会继续统治互联网的耸人听闻的说法,现在也不攻自破了。
然而当我们再次面对购物网站上眼花缭乱的数字产品时,人们的选择非但没有简单,反而更不知所措了。很多人都在问,如果不玩游戏了话,我应该选笔记本,还是平板电脑?
8年前,第一台 iPad 发布(2010年4月3日)。野心勃勃的乔布斯还未等世人消化完iPhone,便拿出这个如同一本杂志尺寸的数码产品,演示它是如何像PC那样上网、如何看书、看电影,甚至是玩游戏的。
由于 iPhone 的影响力,一时间人们纷纷以为 iPad 将会取代笔记本。
这甚至影响了老对手微软在 Windows 上的战略,很快 Windows 8 便加入了全触控并针对触控做出了非常多的调整。
而谷歌也不甘示弱,迅速在安卓系统中加入了许多针对平板的特性。
一时间PC/笔记本衰退论铺天盖地好不热闹。
(苹果的iPad Pro宣传片,广告一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弹)
这场电脑与平板之争一直持续至今,去年苹果的 iPad Pro 宣传片中,小女孩带着 iPad 上学上课写作业查资料,强调 Apple Pencil (苹果笔)和 Smart Keyboard(智能键盘)不仅可以很好配合 iPad 使用,吊打微软 Surface,甚至在结尾邻居问她「你在用电脑做什么呢」时,直接反问:
「What’s a Computer?」(电脑是什么)
当然,这也是宣传片的名字。
广告一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弹。外国网友们纷纷质问:现实中是否存在不知道电脑,只知道 iPad 的小孩?当然这些质问暴露最多的,不简简单单是对 iPad 的质疑,而是对苹果本身的质疑。
换句话来说,也许现实中真的有许多小孩像女孩这样,不知十年前可在新华书店里购买江民杀毒软件和大富翁,在浏览器中下载免费软件,不知道 Photoshop 只知道美颜相机,不会用浏览器只会用各种 App,甚至不知道拷贝与粘贴。
我们是否真的生活在像苹果幻想的世界中那样,仅仅用一个平板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
答案完全不是。
我们生活中的大量专业软件,仍然是PC时代的遗留物。
大量未经过触屏优化的复杂的操作界面和各种需要鼠标进行精准输入操作的地方比比皆是。
苹果努力了许多年,移动平台上的专业生产软件依然是凤毛麟角,考虑到如 App Store 这样的正版软件商店,和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的移动平台新特性(如AR、VR)会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挖掘桌面、手机通用APP。
但专业软件的进步慢源自于其本身就已经被少部分软件巨头垄断。单方面从大需求(如Office)上推动,依然很难说服桌面用户。
当然,从其他方面移动平台特性来改变人机交互如何?VR、AR和MR目前来看是很不错的趋势,如微软的 Hololens 就给人们带了很大想象力。只是这一技术沉淀到普及,个人看法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一个十年(就像从第一代 iPhone 发布到全民微信摇一摇抢红包的时间跨度)。
至于其他趋势呢…?
(把手机插入工作站即可成为「电脑」的锤子坚果R1与TNT工作站)
科技独裁者
(网友恶搞,纳粹味的苹果)
早在 App Store 发布时,就有许多人称乔布斯为独裁者。随着苹果近年来的发展,有开放和转变,但更多的是人们对苹果未来的迷茫。
假设,成为一个合格果粉你将会:
使用 Macbook 工作,绝佳的便携性。随时盒盖、开盖便可秒唤醒电脑,期间超低功耗。你可以在任意时刻(如在家里看网页、聊天、写文档)时盒盖。移动到学校或咖啡厅、工作场所时,打开便是你刚才的所做的一切。iPhone 来电话时,通过 AirPods 在 Mac 上接听。或是在 Mac 上查看 iPhone 的短信。
订阅 iCloud,你可以随时在 Macbook、iPhone、iPad乃至 Windows 间同步大量的照片、文档,乃至查看Photoshop文件(依然需要在Mac上编辑)。
订阅 Apple Music 或在 iTunes 上购买音乐、电影,iBooks上购买轻小说、漫画等等(限海外),并在你的 Apple TV 上播放(限海外)。
通过 HomePod 和 Siri 操纵家中的智能家电,如嘿 Siri,帮我开下灯(限海外)。
使用 Apple Watch 追踪你的健身记录,甚至可以复制你的Sim卡,从而连手机都不需要带(限海外)。
成为果粉的代价是:
使用 Mac OS 工作,你将不能享受到各种 Windows 游戏的乐趣。许多在 Windows 上的专属软件在 Mac OS 上无法使用。当然,也有许多 Mac OS 上的专属 APP 供你选择(如Sketch)。
不支持安卓系统的 Apple Watch。
苹果健康、iCloud等等将会记录你大量个人隐私资料。这导致丢失或被盗取 Apple ID 的代价会变得非常昂贵,夸张点可以想象下艳照门,简单点则是你的邮件和照片。
如果是资深「果粉」,想要跳转到安卓阵营或可能存在的其他阵营显然更难。比如Windows 和安卓没有办法像 Mac OS 同 iPhone 那样轻松同步电话、短信邮件等。你喜欢的 iOS 游戏账号往往和安卓都是不相互通的。而 App Store 购买过的东西也很难转移。
不过和真正的问题,如:近来年苹果的「苹果降频门」,坊间谣传的「负优化」,国内手机用户普遍习惯的双卡… 相比,习惯上的问题还不算什么。
科技巨头苹果似乎不断从侧面向我们展示,相比深蓝巨人,谁才是真正的老大哥(Big Brother,来自小说《1984》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05261)。
(著名的苹果广告,内容是小说《1984》中身着红色贞操带女子掷斧砸向老大哥 )
广告中,人们如机器人般整齐排队穿过工业色的蓝灰色调通往电幕的隧道,源源不断的走向电幕前听从老大哥的「指示」(暗讽IBM),而一位色彩鲜艳的女子则不顾保安的追赶带着锤子奔来。最后一锤子砸向电幕,在坐的「机器人」目瞪口呆。
广告的结尾更是直接说明苹果要在1984的1月24日发布Macintosh(即后来的Mac电脑),并带大家见证,为什么1984不会成为小说中的《1984》。
这一著名的广告片昭示苹果注定不会是一家简单循规蹈矩的公司,更是影响了日后乔布斯惯于同市场上排名第一的公司叫板的调性(就像 iPhone 叫板诺基亚等公司那样)。
34年过去了,昔日的王者(IBM、HP、DELL)早已从PC业务转型为基础设施公司,而当年那块「电幕」似乎也变得小到人手一台。
广告中的无名女主角敢将锤子挥向「电幕」,某位以相声知名的科技公司CEO砸西门子冰箱,但笔者这样的平头老百姓,不小心把手机摔地上磕出痕迹还要心疼半天呢。
就像年初闹的非常厉害的 Facebook 隐私事件,我们的生活似乎注定从计算机诞生那天起就要任由这些「科技巨头」公司宰割。更不要说我国现在在个人隐私方面,还没多少强有效的立法来约束这些科技巨头公司。
除去个人隐私事件来看,苹果的审核也在强迫所有软件、互联网公司必须遵守苹果条约及苹果税。这些看起来约定成俗的东西,实际上也才只有11年的历史。
历史真的没有如果、假设?
在许多场合下,随意探讨历史的其他可能性,那么一定会被人斥责:历史没有假如,任何如果假如都是耍流氓!
像是新民晚报的《中国智能手机拥有率86% 人均持有近2台》(iu.com/r/MV8wXzc5OTQ0MjZfOTBfMTQ0NzcyNzEyMQ==)这样的说法不绝于耳。
在这个智能手机几乎每个季度都要有旗舰发布,且性能过剩、消费升级的时代。我们正在不断养成一个更加昂贵的习惯,即:换手机。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看书跑遍图书馆、书店,买杂志去报刊亭,买日用百货去超市… 有了智能手机后,手机叫外卖从食品到药品和上门服务几乎无所不包,许多人的常规消费中都增加了运费、额外服务费等成本。
商家们通过红包补贴来引诱用户培养昂贵的习惯,这也促使普通商家被迫向App开发商靠拢转型。当App促使所在的行业转型成功后,也许小的门店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大一统的「沃尔玛」「京东」式的数字商场。
在手机支付的普及和甚至比带现金还方便的现在,很多人的感受是:钱越来越不够花。消费仅仅需要:
「下载一个APP」
这样的发展趋势,我想恐怕是乔布斯也想不到的。即便这一切都看起来:
「理所因当,不容置疑!质疑手机消费习惯、快递费、服务费、App经济乃至苹果的都是耍流氓!」
反问一句,如果现在一个人把 iPhone 丢在长途公交上,然后下错站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怎样?我想这应该是一趟相当奇妙的旅途了。
首先你没有钱包了,也可能遇到拿着现金因为找不开花不出去的情况。
然后是失去家人、朋友的联系方式。
如果未来身份证都绑定在手机上了话,你连身份证都没了。
失去了地图导航你连这里哪里都不知道。
…
当然这些只是幻想,就像想通过简单的「触摸和语音」、或是一根笔一个键盘就想忽悠专业软件丢弃几十年来积累的桌面环境人机交互并快速转型一样不切实际。
不仅不切实际,甚至浮夸到有点反智主义。
已经过去的十年,和我们已处在的下个十年
曾经火患堪忧的网吧逐渐消失了,曾经天桥下卖碟的不见了。曾经新华书店里扎堆坐地板读书的,都带着平板跑去图书馆了。
曾经公园里放风筝的小孩,现在一个个拿着手机操控无人机在玩。曾经用水性笔抄课表和黑板上老师布置的作业,现在老师会自动发在班级群里。
曾经90后的小屁孩们,现在00后的自称大叔、老阿姨们。曾经学不会电脑的老人,到现在抱着平板看视频、小说的父母们。
猛地一看感觉非常自然,但仔细一想,这一切似乎都和 11 年前的那场发布会脱不开关系。
如果不是这样一款配有全触控、200万摄像头、4G起存储空间的智能手机发布,并「提前」开启了智能手机的变革。
也许我们对「计算」本身的需求并不会像现在这么大,现在每天手机支付公司的交易额早已超越了过去电脑、ATM、银行柜台这样的组合。
也许我们对美的追求也不像现在这样过分,网恋么?我有各种你喜欢的样子(笑)。
也许我们的信息还无法像今天这样传播的这么快,飞机被劫持了和劫持者合影,又或是飞机上出了事都能安定自如的拍一段抖音(笑)。
也许我们还不会知道原来人与人之间存在这样大的差距、这么深的隔阂。又或是根本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有如此多的机遇,能认识三位数的人。
当然也不会想到吃外卖是件这么理所因当的事。
如果问22世纪会不会有哆啦A梦、时光机,这个还是有点难的(笑)。但如果问22世纪会不会变成《黑客帝国》那样,就不确定了。会不会变成《头号玩家》,就更不好说了。
但是问苹果是否会继续带着 iPhone 统治当下的这个十年,我想大家心里也是有谱的。
(来自知乎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27962/answer/233455165 )
(http://tech.163.com/18/0319/09/DD8H1R9300098IEO.html)
至于苹果江郎才尽论嘛,说实话我似乎十年前就看到很多人似懂非懂、人云亦云的说了。
后记
对于喜欢本文的或喜欢苹果或喜欢一些硅谷八卦的小伙伴们,这里推荐三部电影看看。
《Welcome to Macintosh》是一部在 iPhone 发售不久后上映的自制风格纪录片。感觉和 iPhone 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单纯的苹果迷交流。里面有一位果粉的话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什么,iPod?我并不在乎那是什么,我只是单纯的苹果出什么就买什么」
似乎是这么说的(笑)。
《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硅谷海盗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硅谷娱乐搞笑片,国内翻译为《微软英雄》似乎是和当时的盖茨崇拜风有关系。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河东河西。似乎叫《苹果英雄》也没什么问题了(笔者已被软粉大卸四块)。
当然全片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鲍尔默一行带盖茨开开荤去看脱衣舞女郎,没经过人事的盖茨掏钱要求脱衣舞女郎把衣服穿上(笑)。
鲍尔默还嘲笑说「祈求上帝不想看到盖茨结婚那天的样子」(因为片中盖茨太过于理工男书呆子)。
最后一个肯定要介绍乔布斯的同名电影《Steve Jobs》乔布斯传(或史蒂芬乔布斯传),根据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上映于乔布斯辞世之后,算是赶在一波热度之后的总结。说实话,乔布斯的辞世都有种迈克尔杰克逊的感觉了。
电影中对苹果创业之初的矛盾,乔布斯本人的性格有比较清晰的概括。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传奇工程师、苹果第一号员工、乔布斯第一任合伙人、Apple I、Apple II首席工程师,苹果公司终生荣誉员工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的经历(因为乔布斯辞世已无人能开除他了,笑)。
感谢阅读。
by 轻库第一科技博主
(完)
请 登录 后再评论, 没有账号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