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论“隐”

算是篇随笔或散文的文章?

为什么村长写这篇“论‘隐’”的文章?某一天早上村长骑车子的时候,脑海中忽然蹦出了这么一个题目,然后正好十二月一日是日语考试。考试之前,村长总要找一些东西去“放空”自己,便顺带着写一写这篇《论“隐”》。

郑重声明,本文纯属瞎扯淡,出现什么名人典故啥的,如有错误,还望指正。

说一说“隐”这个字的话,其本身的意思,从百度上一找一大堆,这里不是《说文解字》。反正含义都知道,无非就是藏起来的意思,不过意味上比“藏起来”来的似乎更高雅一些。

可能村长的生活状态,和这个字是比较沾边的。村长个人性格多变,有时所谓的清心寡欲,容不得耳根烦乱,有时有又所谓的欲壑难填,容不得孤落寂寞。不过更多的时候,以“清心寡欲”为主。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村长作为一个作者,总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创作的。反正村长是绝对不相信,有哪个作者能够在烦乱的环境下创作,有的话,村长一定五体投地。

更何况村长是一个野路子出身的作者,更加需要一定的安逸的环境去搞一搞村长自认为的“文化事业”。野路子嘛,没什么目标,反正就是看一堆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文艺作品”,看、品、论、评、学。村长也是来者不拒,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体验。无论对错,黑白,正反,现行印到自己脑子里再说。感觉自己有一些“杂家”的意味。村长也不在自己脸上贴金吹牛了,还是老老实实的论一论“隐”吧。

村长的生活状态,或者说某一个创作者的生活状态,类似于“隐”的程度。

提起“隐”与某些高雅元素结合,就有了“隐居”“隐者”等等。我想历史上最出名的隐者,莫过于很多人都知道的陶渊明了。不得不说,陶渊明的“隐”,隐出了自我的风格,村长一直觉得他创作的《桃花源记》,代表着他看世界的态度。桃源如此,世界也如此。感觉村长上一句是个废话,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东西,自然会在某种的程度上反应个人的三观。不过村长要说的,具体一些是,陶渊明眼中世界态度,与“隐”之间的关系。

村长不是什么中文系出身,也不会做学术。只是觉得,他的世界与“隐”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且有趣的东西。历史上,多少的文人墨客流下的千古诗篇,不是在“隐”的状态下创作的呢?小学初中的时候,学习古诗词,总是能在某一个诗词的创作者的背后,找到一段“被贬”的经历。这种被动隐居的手段,不得不说激励了诸多创作者,搞出了那么多流芳百世的东西。有没有觉得,“隐”是个催化剂呢?反正村长有这种感觉。

很多创作者都有着墨水与才华,就看在什么状态下搞出来了。而“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化学催化剂。催化了创作者的激情。或许“被贬”才是真正激发创作者内心波澜的原因,不过稍微的拓宽角度的思考的话,“被贬”也确实是一种“隐”的方法手段。

微妙的是,“隐”这种东西,虽然成了创作的诱因,但究其根本,真的是“隐”吗?无非是很多事情都可以归咎到“隐”当中。写的这里,感觉村长有种做学术的意味,村长也不知道引用“陶渊明、被贬”的例子,去做“隐”的阐述对不对。其实,村长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提起“隐者”二字,第一个反应就是陶渊明,然后“咔咔”的写了几百字。孰对孰错,反正说了自己想说的,就好了。

写一写别的吧,不搞类似于学术的那种东西了。村长也是瞎写瞎搞,来一些有意思的东西。“隐”当中,分为“隐居”和“隐退”,二者的意思区分也是比较明显的。又或者某个人隐退之后隐居起来。村长为什么单独拿出这两个词语作比较?

假设一个场景,某一个算命道士年龄大了,想“隐”起来,那是用“隐居”呢?还是“隐退”呢?这当中是有比较有意思一个细微的区别的。“隐居”之后的道士,还是会继续自己的算命工作的,自然被算命的人会少之又少。而“隐退”的道士,后半生几乎不会再算命了。

想一想也是,隐居的意思是就是“找个地方藏起来”,如果被别人找到了你藏着的地方,总要给“别人”一些意思意思才对,省得再去打扰自己。隐退呢?意思是“从某个地方退出来,反向藏起来”。总之都是藏起来,但藏的“方法”不一样。

一个是找个地方,另一个是从某个地方。

政治中经常使用“隐退”形容某一位官员。这不就是“从政治这个地方退出来”吗?

“隐”是个庞大的玩意儿,什么玩意儿,村长无法形容,反正比较有趣就是了。

文章虽起名“论隐”,但是没有想正儿八经的论证文一样的论点的。只是,村长纯粹对某个东西有感而发。也正是没有中心论点,村长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或者说感觉什么有趣就写什么。

前面说到,提及“隐”村长首先想到的一个人是陶渊明,如果“人”换做“话”呢?村长会想到“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句话。特别是后半句,总会在很多艺术作品中看到。其本义很非常好理解,田野间隐居的人是小隐,城市中隐居的人为大隐,因为他们能够凭借自身毅力抵抗城市的喧嚣与诱惑,更为利于修身养性。

这句话放在古代来看,村长觉得觉得是合理的。但如果放到现代呢?是不是有些不合理了呢?为什么村长这么说?不觉得现代的都市,和古代的都市比起来,其喧嚣与诱惑程度呈现几何倍的增长。意味着,大隐隐于市之人其本身的毅力要超乎人类相同倍数,才可抵御现代都市的喧嚣与诱惑。试问,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够拥有超越普通人几何倍的毅力,去抵抗呢?村长并不能完全否认是不是存在这种人(存在的话,真的是大神,超级无敌的大神了),但千万分之一的概率应该还是有的。

物极必反,当现代城市的喧嚣与诱惑过于厚重的时候,或许“大隐隐于市”已经不存在了。即便是想要在现代城市隐居,也成了小隐,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抵抗这种喧嚣与诱惑,来修身养性。可能现代来说,成了“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野”也说不定。于田野间的隐居,比起现代城市更适合隐居,并修身养性。

现代的世界,被宗教人士称为“末法时代”。科技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而带来的喧嚣与诱惑,逐步取代各类的宗教信仰。“隐”同样不妨可以看做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相同,科技越是发展隐者会越来越少,遥远的未来或许不再出现也说不定。到了那时候也可能,人们会重新定义“隐”的意思,出现新的的“隐居”方式,有了新的“隐者”。

如果是做古代的隐者,相对来说还是不难的。现代的隐者,需要一个人拥有大毅力与大智慧。那么,未来呢?在保持“隐”定义不变的情况下,想在科技极度发达的未来做一个隐者,可能只能是“天方夜谭”或“白日做梦”去形容了。

没准在未来的学术当中,“隐”会被当成一种“糟粕”的文化来看待。毕竟如今的时代,真正称之为“隐者”的人,能有多少个呢?不过,村长更加希望的是,未来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重新探讨“隐”,何为隐?何为隐居?何为隐者?中华文化千年来,隐的定义几乎从未变过。未来会不会改变呢?时代发展,带来的“隐”的消失,难道以后“隐”这种东西要淹没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吗?

可能会有一些人,担心某些传统的东西,未来会丢失掉。中国的隐文化,隐传统就在面临如此的困境。不过,那又如何呢?这是时代的选择与发展,可能真的有些东西让其存在于百度百科中更好。不过,这不是村长说了算的,谁说了也不算。只有我们当下所处在的时间,我们的时代,说了才算。

本文唯一一个村长个人观点,非常简单:让一切交给时代去抉择吧。

隐文化,未来真的彻底消失的话,也是时代的黑锅。至少,不要忘记,因为“隐”,有那么多的优秀的创作者,搞出了过江之鲫一般的千古佳作。其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不是精髓的一部分,村长不好判断,不过个人感觉应该是。

好了,这篇文章言尽于此。本文是没有什么论点的,只是村长感觉什么有趣就说什么,什么有趣就写什么。

村长

2019年11月29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