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女生确实很吵”是我对转学进来的插班生,从见上第一面到整个大学生活结束时都一直没变,且是唯一一个对她最具概括性,最为贴切的评价。

这不是开玩笑,确实,那个顶着一头金黄色长发,还扎成双马尾辫的高挑女生,她真的很吵,就算她的面容看上去和电视机里那些偶像差别不大,水灵灵的大眼睛,修长的脸型,尖下巴,那些花别人几十万整容才能得到的东西她几乎生来就都有,那也不能掩盖她确实很吵的事实。

“她真的蛮吵的诶......”

从转学进来第一天,这个女生就开始展现出她压制不住的“大”嗓门,即便坐在最后一排的额外附加位置,她嘹亮的声音也能让第一排在老师眼皮底下打盹的学生朝她投去抱怨的目光,甚至下课后还在和其他人谈论起自己被吵醒时就该说出口的抱怨。当然,在他们说着这些话的时候,我也是拼了命将注意力转移到我那迟钝的耳朵上,这才能在那名转学生与班上其他女生谈论起“有关自己的个人讯息”时分辨出其他人口中的话语来。

真的很累人。

当然,我个人并没有对“吵”这个词的偏见,倒不如说,世人眼中的“吵”本来就是一个带着偏见的字,与“吵”搭配在一起的大多数词汇都夹杂着一种“贬义”的感觉,所以那些因为声音大而被称之为“吵”的人也理所当然的变成了“被贬低”的对象,即便这个词原本的意思也是形容“恼人的,嘈杂无序的噪音”。

然而,那名转学生的嗓音固然大,但其实她的声线还蛮好听的,并不像摇滚乐团出身的那些“流氓歌手”一样掺杂着嘶哑与破喉咙般的喊声,而是那种经过刻意锻炼,有意为之,还保留着其女性化声音清脆特色的高嗓音。这样一想的话,用“吵”这个字形容她,恐怕确实有点不合适。

“你的头发真的很漂亮诶,是染的吗?”

“这是天生的啦,继承于大洋彼岸另一端的金发血统哦!”

不,看到只不过一个上午后就在午休时间围着那名转学生团团转的女生们,我想“吵”这个会让人与对方“拉开距离”的贬义文字用在她的身上,确实不合适。

大学和高中还有初中不太一样,大学里的人们接触更少,而且基本都是在宿舍接触,所以也更容易比高中形成独立的“小圈子”现象。毕竟,一般来说从分好宿舍的那个瞬间开始,这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小圈子就已经成型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小圈子”的围墙也更容易逐渐加深,不许其他人轻易涉足其中。

“决定好是哪个宿舍了吗?要不要来我们宿舍?还有一张床空着的哦!”

“辅导员似乎还没告知我在哪个宿舍啦,我想应该不至于露宿街头吧。”

“要不要来我们宿舍参观一下?”

正因如此,只有一上午排满的紧密课程,本该在午休时分一直到下午五点都应该无人涉足的这间教室,却意外的因为那个转学生在教室里享用自己丰盛的便当而变得热闹了起来,这点是我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不就是个少见的日式午餐盒吗,即便有烫金花边作为修饰也不过是个外黑内红的盒子,结果那群女生一个个都兴奋地和见了高楼大厦的乡下人一样,不去吃饭反而围观她与她精致的午餐盒,我也是服了气。

我听说过有“美少女直播吃午饭还能月收入百万”的传闻,当时还以为是极少数发生的人间奇迹,现在看来,恐怕这问题已经上升到和人类本质有关系的程度了。

“啪。”

但事已至此,也没办法。

并非因为那名转学生的“吵”而动起身来,我需要的是一个安静,不会被打扰的个人空间,但看样子,那名转学生对现在还坐在教室里的众人似乎都有不少的兴趣,尤其是她刚刚盯着我手中的《塔希里亚故事集》注视了好几秒,我的“规避雷达”响起了警报,现在是马上动身离开的时机,刚刚只是筛选,我得赶在对方真的找我搭话前离开教室,不然整个下午我都会被这个“吵”的转学生搞得静不下心来读书。事实上,我现在就已经脱离了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状态。

离开自习教室,去图书馆吧。

我合上书本放进桌洞,在所有人都没注意到我的这个瞬间里慢慢起身,尽可能不发出太大的响声,从围绕着那名转学生的女生们身后走过,慢慢扭开教室的后门的门把手,拉开一个供我通过的角度,从那不到45°的空隙间离开教室。

这本该是完美的一次绕行,我表现得很自然,就算有人注意到我,也不会因为我的奇怪举动而多言什么,更不会有人拦住本就形影单只,行踪不定的我。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

临走前投向教室里的最后一眼中,那名转学生淡蓝色的罕见眼瞳,却在那个瞬间里穿过无数包围她的女生,从那细小的衣衫缝隙间,死死地紧盯着我。

就像在丛林繁密枝叶的缝隙间,紧盯猎物死死不放的猎人。

那个下午我没去图书馆,我离开教学楼后便快步走回了家,就像一只受了惊吓的小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