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乔伊。
清晨起床的我站在镜子前,厚重的黑眼圈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仔细想想也理所应当,毕竟昨晚我彻夜未眠,满心欢喜等待着今天的到来。
因为今天是我求婚的日子。
这一天我等好久了。
我们本应在毕业之后就结为连理,却因为我的原因拖到了现在,所以我很庆幸,庆幸她能给予我百分之一百的支持。
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
她温柔,她体贴,她冷静,她气量大,她知变通,她性随和,她谦逊恭毕,她和蔼可亲,从不咄咄逼人。
她的优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的就像L.A凌晨4点体育馆中的篮球声,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爱她。
发自真心。
如果某天恶魔告诉我我和她之间只有一个人能活,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并背负一切活下去。
因为我不希望她余生悲惨不堪的活着,只要她离去之时没有痛苦,我愿为罪人。
我就是这么爱她。
在神父的见证之下,在亲朋的祝福之中,我们缔结了矢志不渝的誓言。
婚后,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倒也不太准确,改变是有的。由于婚前我的论文被发表在了某知名科学杂志上。毁誉参半的论文虽然在学术界没有掀起太大波澜,毕竟他们早就对我们这些小辈的“异想天开”见怪不怪了。但在学术界之外的地方热度却节节高涨,小有名气的我一连接受了好几家媒体的采访,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事。
再次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乔伊,是一名专攻恐龙的考古学家。
极龙 、百剑龙、 鲸龙、 雷龙、 梁龙、 气龙、 蜀龙 、弯龙 、腕龙、 异龙、 鱼龙、 重龙、安琪龙 、大地龙、 钉状龙 、华阳龙、 滑齿龙、 巨齿龙 、昆明龙 、棱背龙、 鸟窃龙、 盘足龙、 蛇颈龙、 始祖鸟、 双冠龙、 异齿龙、 翼手龙 、圆顶龙、 喙嘴龙、 沱江龙、 蝙蝠龙 、阿普吐龙、 大眼鱼龙 、法布尔龙 、建设气度龙、 马门溪龙 、苏氏巧龙、伊拉夫罗龙。。。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统治了地球将近两亿年的庞然巨兽是每一个男人心中的浪漫,而让这些早已灭绝的巨兽重见天日是我的梦想。
所以毕业之后,我通过各种方法加入了一支并不太出名的团队,经过数年潜心挖掘和复原,我终于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可能——恐龙灭绝的时间极有可能不在遥远的6500万年前,而是在离我们非常接近的万年甚至千年之内,我们的祖先极有可能与恐龙有过一段不短的共生历史!
我知道这个结论非常耸人听闻,甚至连我自己都觉得我是个疯子,但。。。我仍旧证明了我猜想的正确性。
今天,电视上也一如既往的播放着我上次接受访问时的画面。
“乔伊先生,你的论文我已经拜读过了,但是。。。说来惭愧,这种学术性的论文对于我来说实在有些晦涩难懂,如果方便的话接下来的采访你能用一些较为通俗的说法为观众解释你的观点和论证吗?”
“当然没问题,现在可以开始了吗?好,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推断恐龙在6500万年前灭绝吗?”
“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根据地层年龄推定的对吧?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都存在于6500万年到2.6亿年的地层之间,几乎没有例外,所以现在考古学界才认定它们都是活在这个时间段的生物。”
“没错,宽泛来说是这样,因为恐龙的化石都在这个区间之中,所以我们推定恐龙是生活在这个时间段的生物,而我们人类哪怕从南方古猿时候开始算起,撑死就只有五六百万年历史,这是地层告诉我们的时间。
“人会造假,但地球不会,所以我们和那些恐龙根本不可能存在共生阶段,我想很多人肯定都是这样认为,甚至包括我以前也是。可问题在于我们现在采用的地层年龄测定方法足够精准吗?”
“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这颗星球曾发生过无数我们现在难以想象天灾,全球持续冰冻的斯图特冰期,延绵百万年的暴雨卡尼期洪积,仅用了不到20万年就让全球气温上升5度的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甚至还可能存在目前尚未发现的其他天灾,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检测产生影响。”
“乔伊先生,有影响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会反驳,但是这个影响真的会大到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这么夸张吗?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说明现在的整个古生代都是建立在虚无之上的空中楼阁?”
“空中阁楼到不至于,我只是想说明恐龙灭绝的时间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久远。”
“恩恩。。。乔伊先生,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可我听说地层堆积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匀速且缓慢的,所以就算地层年龄检测有误差,但只要结合对应的地层的厚度对比计算,我相信即便存在误差也绝对在可接受范围内,至少不会是6000万年吧?
“而且现如今在全球各地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恐龙化石,却至今没有人发掘出同一时期人类,或者说近似人类的生物的化石,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二者真的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可能至今都发现不了吧?
“退一万步说,如果恐龙真的跟古人类存在共生时期,且不说当时的人类如何在这些食肉怪兽嘴下存活,单就那颗毁灭世界的陨石。。。或许不是陨石也说不定,不管是什么,我很难想象在一场足以灭绝恐龙的全球性大灾难中偏偏我们的祖先活了下来,这简直像是漫画里的内容。”
“合情合理的质疑,刚才你提到的问题也是我在产生这个想法之后想到的问题,它们困扰了我很久,以至于我几乎要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这里我必须感谢我的太太丽莎,如果不是她那个时候强行拉着我出去旅游散心,或许我今天就没办法坐在这里接受采访。
“你刚才提的问题很多,我们从最简单的化石开始回答吧,首先我要跟大家科普一点,那就是化石的形成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更困难,并不是说今天有个什么东西死在了这个地方,几万年之后我们就能在这里发现一个化石,不是的,完全不是,这是想当然的误解。
“试着想象一下,一头恐龙死在了路边,无论它是老死受伤死还是事故死,它的尸体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食肉生物,然后是食腐生物,再然后是各种各样的虫子、微生物等等,一系列流程下来的结果往往是尸骨无存。
“所以要形成化石,前提条件就是在即将死去,或者死去后不久就被沉积物或水下泥沙所覆盖,这些泥沙和沉积物中包含微小的颗粒,它会像一个护罩一样将氧气和微生物隔绝在外。举个例子,加州的那个沥青坑,完美符合了化石形成的条件,所以在那里考古学家们挖掘出了超过3000头剑齿虎化石。”
“三千?!真是令人吃惊的数量,可化石跟我提的问题又有什么关系。。。?!”
美丽的记者突然一颤,我知道她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
PS:一本正经口胡需要的知识储备远比想象的要多,找资料怪累的( ´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