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我的所谓“写作生涯”,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虚无。

我所写的,发表在了“轻之文库”上,而它是一个轻小说的平台,那么大抵也就可以认为,我所写的,都是轻小说了。我从一年半前开始写作,而彼时的我(包括现在的也是),却只是怀着满腔的热血罢了——直到今夜,我才明白了这一点。

在高三时,我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诚然,我并不能给你头头是道地说出,王小波的作品到底好在哪,但对我来说,一部作品的好与坏,关键就在于它能否让我有兴趣。毫无疑问,我将他的小说几乎都看了个遍了,而在此期间,我并未感到任何的无聊,它有着一种我无法叙说的魅力,仿佛是蛾子眼中的灯火,虚无缥缈却又带着些真实。哪只蛾子,又能想到它扑火后的结局呢?王小波的作品对我来说,就有这样这样的魅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找到了王小波的评价,关于他的生平,我早已了解,出于对这位作者的敬意,我想要更加地了解他,在他的某些事迹中,我感到了震撼,并醍醐灌顶。

《黄金时代》的故事,其实素材来自他年轻时插队的经历,在他的笔墨下,《黄金时代》是荒诞的,但却又真实的——这是上面早已给出的评价,然而我所受到的启发,却是那第二句——能写出如此美妙的作品,这和他的经历是离不开的。

反观我自己,我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我一直觉得,我的作品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其中我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我却又并未体验过,那么,我应该如何保证,它是可以打动人的?心有所想,而后有所表达,我曾得到一个评价——为了一个词,而写出了一个故事。一开始,我是不认同的,但如今看来,也许,他才是正确的。

说到底,这是我得模仿,而导致的结果。我模仿着既有的故事,将从中得到的感情,渗透入我的故事中,在轻小说这个行业,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可,想象力诚然重要,“我到底理不理解这种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好的故事,是剧情与感情的齐头并进。

说了这么多,我不过是发现了一件事。

我那kindle,在过去的一年间,不过拿起了数回。许多人类的伟大灵魂被禁锢着,而我却干着莫名其妙的幻想,殊不知,它们才是最重要的。又有谁可以肯定,在看完这些故事后,我能不能诞生出属于我自己的故事呢?

没有体验,不一定无法写出想要传达的感情,但没有阅读,就只能写出空虚的外壳,与虚无的幻想罢了。

与其绞尽脑汁地去想着,“我要怎样才能让读者感动”,倒不如先去检验一下,自己地“感动”,到底是不是“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