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魔法:从入门到入土

字符:

又称符文,从古文字到常见的宗教图腾,甚至包括部分近代科学符号。因为承载着人类的思想,这些符文往往具有魔法含义。

可单独使用,大多数情况用于构造魔法阵。

技巧魔法(art magic):魔法兴盛的时代,许多魔法师能通过呼唤精灵或天使之名,亦或口述一些单词乃至数字释放魔法。这一类魔法被称为art magic。

类比:“艾尔·修玛”-大唤冰术,出自《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高位魔法(high magic):

归纳成体系的大魔法,文艺复兴时期阿格里帕与帕拉塞尔苏斯对高位魔法进行了细致的整理,这也使得日后这类难度明显高于技巧魔法的存在能更方便地在魔法师之间流传。

类比:型月世界观下常见的强化魔术以及卫宫士郎的投影魔术大致上属于高位魔法。

魔法阵:

通过排列字符可以完成某些难度极大的魔法。譬如历史上众多召唤恶魔的仪式,均需要魔法阵引导。

随着神秘的衰亡,传统的魔法阵逐渐失去了作用,而兼具现代性与神秘性的新式魔法阵走上了历史舞台。

凯利矩阵(Matrix):

构造方形网格,并将字符填充入网格内形成魔法阵的方法。

一般采用n×n的方格结构,网格内选定靠近中心一位置称为“主位”,作用为突出整个法阵的构造目的。

围绕着主位排列的八个位置称为“叶间”,作用是增幅主位或细化调整魔法阵的功能。

其余位置填充字符或空置。

优点:兼容性极佳,近乎所有种类的字符均可填充入其中构成法阵。甚至会有矩阵的主位放着古中国象形文字,而叶间放置如尼文字进行修饰。

缺点:可读性极差(容易看不懂)

轶闻:凯利矩阵具有多种变形,有人将方形网格改为多边形,以此增加字符间的连接方式,部分神秘学者视这一改动方向为重新陷入古典魔法的泥潭而嗤之以鼻。

黎曼阵列线(Lines):

将字符用线条链接起来构成魔法阵,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一篇名为《关于以几何假设为基础的魔法》的论文。和矩阵一样具有主位,线条从主位发出,像枝干般向外生长并发散,因此,主位又被称为“源点(Origin)”。

源点发出的线条连接其他字符,线条间偶尔会有交点,交点一般代表着特殊的魔法含义。

阵列线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叶间,除源点和端点外所有字符地位相同。

优点:可读性好,易于仿制和学习。

缺点:兼容性不如矩阵,同时,阵列线有一定长度要求,因此占用空间较大。

轶闻:因为迷信“自然创造曲线,人类创造直线”的说法,早期的阵列线全部是严格的直线,因此画出来的法阵常常是占地极大的树状图。当时的矩阵法阵支持者嘲笑使用阵列线的魔法师为植树者(tree planters)。这一外号随着阵列线改进而消失。

杨氏阵列线:

二十世纪早期由德籍华裔神秘学者富兰克林·杨所创的新型魔法阵。以阵列线为基础,将字符压缩进比较小的矩阵中,再作为绘制在阵列线上的节点。

这一结合两种魔法阵的创举极大地提高了大型魔法的效率。

其诞生之时为魔法界带来的巨大震撼,甚至让部分神秘学者错以为魔法即将迎来第二次全盛期。

表侧:物质世界,可直接感受到的世界。

里侧大循环(Inner Cyrcle):世界的真实,也是宇宙诞生的理由。

近代神秘学者相信,世界起源于一个极简单的魔法阵,一个循环。

循环中伴随着真随机性,随机生成了基本粒子,基本常数,以及基础法则。当随机生成的产物出现矛盾时,这一次循环结束。

在无数次随机生成中,里侧大循环得到了一个能稳定运行的结果,这就是现在的表侧世界。

所有的魔法,不过是从里侧大循环无数的结果中盗取了一分一毫的成果。

万物之灵也来自于里侧大循环的运行结果,因此,死后的魂灵回归里侧,成为里侧大循环的一部分。

白枪(The White)

相传最早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斯多亚醉酒后的呓语《致酒神》

原文:“那白色的一支必将燃尽一切,

烧毁山上的神殿,烧毁地上的城邦;

我们在渴水的癔症里痛饮了火焰;

神和子民一同哀嚎,在濒死的爱里拥吻……”

诸多神话中,枪的意形象频频出现,提到白枪的却却仅此一篇孤例。

直到十九世纪末,美国作家埃德加在宴会后见到友人家中书页上的《致酒神》,突然发狂尖叫。

他在经历了痛哭、狂笑、浑身颤抖、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后死于心脏骤停。

宴会主人及部分与会者声称,埃德加死前曾轻轻念着一句话:

“杀死神明的那一枪(spear),是人类最伟大的一次手银(masterbation)”

白枪有两种主流解释,一是人类攻击性的象征,代表着弑杀残忍的人类本性,因此形成了一种最为凶残的魔法意象。

另一种解释认为白枪代表里侧大循环终将到来的终结。任何魔法都不可能永远维持,而里侧大循环设定的结束,就是白枪。有学者认为,宇宙的加速膨胀是在逃离白枪的威胁。

其余待补,部分设定仍在考证中,等待后续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