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解的综合症:从“封禁”和“限进”来看国内动画发展

文章分类:轻之文库专栏  作者:NanaMi-七海   发布时间:2018-09-27 15:44


说到中国动画的现状,大部分人最容易提及的便是“低龄化”、“广电审核限制”等等对中国动画的束缚,当然事实肯定没这么简单,而与此同时,前段时间国家开始报道b站的“低俗动漫”乱象,近期还有《境外视听节目引进、传播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来限制国外动画作品引进和数量占比,广电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其实,有关广电的各种言论由来已久。但是,真的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广电不倒,国漫难兴”吗?我想中国动画的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某一个环节出了毛病才导致的,因此把文章改了又改,算是给大家一个合适的交代。


从分级到封禁:无奈之举

既然这段时间封禁动漫作品比较多,那我们先来聊聊封禁。

封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07年。当年文具店,曾贩卖过一本以“DEATH NOTE ”为名的一般笔记本,上头写着和本作品中相同的规则:写上别人的名字会诅咒别人死亡。很多小孩子都愿意去买这本笔记本诅咒别人来报复,这自然是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虽然我们都知道《死亡笔记》的故事是抵制这种行为的,但是孩子们才不管这么多,他们只认为这样子很酷,能随意主宰别人的生死。

这是“封禁动漫”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到后来,封禁的动漫作品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动漫作品里的确存在不适合低龄孩子观看的部分,如暴力血腥等成分存在。但有些作品中的所谓“不良元素”服务于作品本身,是作品必要的成分,如影史佳片《拯救大兵瑞恩》、《Mad Max》、《七宗罪》等的地位不可磨灭,而遭到封禁的这批动漫作品中,《进击的巨人》、《大剑》都是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那为了保护我们祖国的花朵们,让他们在理解这些“不良元素”为何存在的年龄段上观看这类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势在必行。事实上,在日本,由《死亡笔记》改编的TV动画片是安排在深夜成人档的,而在香港,这本书上贴有警告标签,属于18岁以下禁止阅读的漫画。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国家的分级制度呢?

这就牵扯到《出版法》了,因为出版法规定着出版物的出版规范和内容管理。那估计就有人想问了,我们国家只有出版条例啊,没有出版法。

是的,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以上是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内容的部分,我们发现,部分作品因为某些观众的特殊需求被禁也是十分正常的。但除此之外,另外一部分被禁的作品似乎并没有达到“宣扬”、“煽动”的级别,如《死亡笔记》,通过 “死亡笔记决定他人生死的设定”的设定,讨论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问题,本质上十分深刻的作品,也并没有触犯“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这一条,但是要知道,部分观众是没有辨别能力的。因此,一旦发生情况,有人举报,那么就说明它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就要封禁,这就是封禁的大致标准。

当然话说是封禁,度盘、某网站等地方想看的人自然还能看,这并不是国家管不到,而是国家不想去管,真的要封禁,就和某些政治敏感话题一样全网封杀,连影子都看不到,而这就是作品的隐形分级:部分人知道怎么看,而部分人不知道怎么看,而知道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常年看动画的老司机,他们有一定的动画鉴别能力,至少知道《死亡笔记》这类作品不是教唆人犯罪的,这就变相的杜绝了一部分只是偶然看看动画就觉得动画血腥色情暴力的吃瓜群众和觉得某些不当情节很酷的少年儿童。

那为什么不直接立《出版法》,还要绕这么大弯子呢?

假设国家有了出版法,那一般会归属于行政法,即便不可能全部入刑,但是也肯定有部分入刑的必要,因为行政法的处罚措施有限,违规成本上限太低,比如大面积盗版,如果不存在入刑,那么只是罚点钱,还不如人家赚的钱多。再到分级,参考目前的实名制注册,这并不能阻拦未成年人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假设有了分级制度,谁又能保证未成年人接触不到呢?

的确每个未成年人都知道色情暴力是不对的,有些电影亦或是其他作品不是面向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但是他们会因此不去产生想看想试一试的欲望吗?

除了执行的难度,分级本身也存在难度,比如,究竟什么样的情节是R18呢?出血量多少算R18?入刑可不是开玩笑,轻罪也是三年以上,所以立法一定是慎之又慎。但一旦有了标准,以中国人的智慧,总会想刷小聪明,打打擦边球恐怕也是十分常见的。

假设制作方和观众都想耍小聪明,那法律的威严又何在呢?

有人可能会提到欧美的出版法和分级实行,但案例法的法律体系不同不具有多少参考价值,近几年最高院也发布了一批指导性司法案例用于参考,但援引次数少(试点法院援引率只有0.7%)、法律效力被忽视(对海洋法系的抵触)、案例太少(不过百件)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家在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时,尽量按照管理条例来;相关平台自觉;一旦有举报,发现问题无论大小直接封禁等都是目前采取的措施,而这虽然会一定程度上的一刀切,但是这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不出差错,因为不看就没有任何问题,有的人不看作品依旧活得开开心心,但是看了出了差错,那就很难再去弥补了。近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思想扭曲、喜欢上纲上线、没事干就引战抬杠的键盘侠,总是喜欢出来怒刷点存在感生怕别人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没素质没文化,要是再加点催化剂,这种人能搞出来的事不是我们说不大就不大的。

艺术作品作为某种现实的再现,它不可避免地要从血淋淋的现实中抽象出概念,再加以具象成艺术形象,因此性、征服、暴力是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大量举报导致国家队下架的消息、模仿喜羊羊烤“人”事件、死亡笔记诅咒事件让我们知道了在没有分级制度的如今一定会有无法区分艺术表达和现实区别的人存在,最近《延禧攻略》演员因为演反派演的太入戏太像个坏人在微博遭到网友谩骂关闭微博,这使得我们更加担忧如今的观众能否正确的欣赏和理解文艺作品。

而这次的引进问题让我想到了“国产电影保护月”(暑期),它通过限制引进电影来给予国产电影更多的生存空间,当年我也是十分生气认为其有“饮鸩止渴”之嫌,但是目前来看它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那些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我们也不得不忍受国产劣质电影的轰炸,但是今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国产电影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一出好戏》、《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药神》等),同时“国产电影保护月”对于引进片的限制也在逐渐放宽,我想在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中,这种限制只是暂时的,对于目前大陆能否同步观看新番造成的影响,还得等具体实施后再做评判。我们只能希望国产影视作品尤其是动画作品能在国家给予更多空间的情况下,努力成长。


从审核到资本运作:什么限制了发展

审核是否限制了国产动画作品发展,我想这是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也是大家对广电这个部门有意见的问题根源。

审核的依据是什么呢?从纸面上来看是根据出版条例,但是真正实施起来是没有人知道的,更何况出版管理条例的款项十分模糊,所以具体的标准是什么没有人能说的清,当然广电的明白人心里自然有数。而大家所说的那么荒诞的标准,其实是不存在的。

广电的领导们和职员们大部分还是能分辨传统意义上的好作品和差作品的,只是对于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这样一个国家部门而言,跟上潮流绝对是没有我们这么快的,尤其是在传统意义上动画是给孩子看的社会大背景下。

当然这里纠正一个观点,并不是动画成人化青少年化就是高级的,给孩子看就是低级的,这点和艺术电影比商业电影高级的说法一样是绝对的误解(事实上imdb排名排名前二十基本都是商业片,当然这里的商业片指商业成分很高的电影,这类电影往往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受众不同导致的定位不同只是使得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不到能符合我们年龄定位的国产动画作品而已,希望看官们能理性看待这件事情。

而我们常说的色情暴力问题,最近在审核方面是逐渐放宽的,大量原本不太可能引进的电影开始逐渐跨入国门(比如《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等),就连国内的影视剧也开始逐渐“放飞自我”。

在这种审核制度的存在下,国产影视作品的发展是否受到了限制呢?

这是必然的,在“文以载道”的艺术教化思想作为主流观点的我国,某些时候我们必须带着镣铐跳舞,跳符合规定的舞,像当年在国外获奖无数的《天注定》就难以通过国内院线的审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跳舞。我相信中国的创作人员还没有到不涉及点色情暴力内容就难以创作的地步,近些年,《路边野餐》、《心迷宫》、《天注定》、《驴得水》、《我不是药神》等一系列佳作证明了无论在什么题材上我们都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不用说如今审核一定程度放宽,说审核阻碍了国产作品的发展只不过是借口而已。

如今国产影视的发展的确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为一些历史问题我们在影视发展上落后了不少的时间。比如本文要讨论的动画,动画受历史问题波及更大,虽然在那时候大量外包涌入珠三角长三角,使得我们在制作工艺上并没有被拉开太多,但没有形成更适合工业生产时代的完整动画制作模式使得后来原创商业动画的动画发展举步维艰。

在这种时候,原本是要慢慢摸索,慢工出细活的,但是国家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力扶持的结果使得国产动画恶性发展,大量作品井喷,2011年我国年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26w分钟,是日本的三倍,但是质量实在难以入目。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选择调整政策,改变扶持模式,这又使得很多大小公司纷纷倒闭,行业内洗牌,前几年《大圣归来》证明了国产动画市场的潜力,一下子“二次元投资”又成了热门项目,据大圣归来的制作人透露,最热门的时候,仅仅提出个计划都有人愿意投数千万,但这又导致了行业内滋生乱象,直到这段时间投资开始理性,市场开始回归正常。

电影市场也是同理,近些年中国票房总收入可以说增速迅猛,大家都有了一点闲钱,都愿意去电影院消费,既然有了市场,那么投资就会多,但是好作品大部分制作周期太长赶不上顺风车,制作方便会做迎合观众喜好的热门IP热门题材作品,其中粗制滥造者数不胜数。

很多人会问了,做的那么烂的片子,会有人看吗?当然有,在几年前这种烂片票房还真不少,哪怕是如今,大牌明星仍是吸金机器。值得欣慰的是,这几年国外不少佳片逐渐引进,奥斯卡、金球奖得奖影片陆续登陆国内院线(顺带一提,在严格的审核力度下无删减版的《三块广告牌》上映近乎是奇迹),国外优秀的动画作品如《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你的名字》等也在中国市场口碑双丰收。国内市场似乎有了这些佳片的引导,开始逐渐转好,《药神》能靠口碑破20亿(7.22实时票房28亿),《阿修罗》这样的烂片甚至能三天撤档,可见时代是逐渐变好的,观众的审美是稳步提升的,中国影视市场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再回到动画行业,我们其实谈到最多的是产业链的形成,但其实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国动画从上世纪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是宣发由政府一手包办,政府扶持的国家队其实只负责制作的环节,这使得中国的动画团队拥有不差的制作能力(更何况做了二十年外包),但是如何引入投资,产出能否得到回报却是未知数(例如《魁拔》),这导致了如今被丢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动画行业经常遇见“搞商业的不懂动画,做动画的不懂商业”的尴尬情况。

为了保证回报,为了宣传产品的产品动画、为了得到政府扶持的“正能量”动画、为了满足宣传IP需要的改编动画层出不穷,在企划阶段就开始往里面塞入所谓的卖点和广告成为常态。我们要知道迪斯尼在前期生产的时候是不会让市场和发行部门去参与的,等做好内容再去让他们好好去卖,但是在中国,市场发行部门和投资方指手画脚,总是认为作品应该这样那样,反倒是忽略了动画创作的基本规律。


从制作环节到观众:似乎是不治之症

在产业链各部分脱节的情况下,制作环节也存在部分问题,除去一度因为发展滞后导致的技术问题,其他的问题中被内部诟病最严重的就是沟通成本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国家动画教育平均质量并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中期的进度太慢导致后期只能摸鱼”、“很多原本是中期来画的却要后期来弥补”、“返工太多使得工期一拖再拖”等等状况成为常态(《白箱》里也有如实反映日本的沟通情况),沟通的不到位导致制作效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又要满足投资方的要求谈何容易?


再说说一直被大家指责的编剧问题,目前动画行业专业编剧是十分稀缺的,虽然影视编剧和动画编剧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如果是了解动画视听语言的影视编剧那自然是极好的,只可惜因为收入水平差距太大,影视行业人员很难进入动画行业用爱发电。如今进入动画行业来参与编剧制作的不乏舞台剧、话剧编剧甚至听都没听过的网络轻小说作家,这导致写出来的剧本水准如何难以想象。如果留心的话,我们可以在招聘平台上看到动画编剧的要求有着熟悉台词写作的要求,甚至有专门的台词剧作的岗位,因为写出符合中国动画的台词对于不了解影视动画剧作的人来说难之又难。

谈了这些问题,我们也不得不回归动画人的生存问题。在中国,动画的盈利途径本身就很难,日本动画可以通过版权、衍生品开发、BD原盘等途径来盈利,暂且不提每年能走出国门的动画能有多少,中国二次元人群消费衍生品的意识并没有日本那么强,如今的年代一个热门的事物过气太快(时效性),哪怕是《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火爆一时的作品如今也难有人问津,这导致在中国并没有那么多开发公司愿意做动画的衍生品。在这种情况下动画公司往往会为握有IP的投资方打工,但是投资方却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去做精品动画,而是投入少量的钱去给更多的IP做动画,动画公司可以不做吗?不可以,因为实在没有钱做原创,动画人既很难做自己喜欢的动画,也拿不到太多的工资。不高的基本工资加上绩效(比如卡的数量)其实也才6到8千左右(省会城市),如果要想安家立业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这在中国动画较有起色的当下滋生了动画人的焦虑感,部分动画人在工作之余一直都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加上如今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物价却一直水涨船高,在大城市中奋斗的年轻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一位朋友直言,要不是家里在当地有一套房子的话他也不太可能坚持下去的。

如今政府大量采用动漫产业推优推强的政策,动漫之都杭州鼓励动画公司生产精品动画,目前来看扶持的以知名动画漫画、政府文化项目、获奖动画作品为主。但其实如此看来不仅仅是需要对产出优秀作品的企业资金补助,对动画人的住房的优惠、落户与市民权利等等政策也是亟需的。

最后我想说说有关观众的问题。

我相信大部分这个年龄观看动画的观众不会模仿危险行为,但是目前对于大部分观众对动画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看日本动画只知道新海诚宫崎骏、吉卜力动画等于宫崎骏动画、作画好等于画面精美、流畅等于帧数爆炸等等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

在这种大环境下动画观众大部分只看日本动画,对于欧洲动画、美国动画甚至是中国动画都不甚了解,对待中国动画的批评仅仅只停留在和日本动画的对比中去,而在专业层面大众主流媒体并没有去向观众科普这些知识,中国动画也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学术体系和较浓的学术氛围,尤其在开设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对于动画的欣赏经常陷入主观臆想、坐井观天的尴尬境地。

这不是说要求每一个观众都是专业观众,而是需要我们的动画观众能够像如今的电影观众有鉴别能力,知道不好的作品究竟不好在哪里,知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导演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而不是画风和日本动画不一样就是不好看的动画),同时懂得去挑选好的作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指宣传安利)。国产动画绝对不是无理由谩骂就能成长的,也绝对不是每隔半年就来搞一次“国漫崛起”的大新闻就能大跃进的,中国动画现在最需要听到的是来自于观众们理智、理性的声音。


审核制度确实使得我们的创作受到了内容方面的部分限制,也许广电不得不背上这个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艺术工作者就创作不出来好作品。在这个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每个环节的动画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耐心和良心才是艺术工作者创作出好作品的先决条件。其他的我们希望政府能给动画人提供更好的政策,资本方能够真正了解动画的创作规律,观众们能够理性看待我们的动画作品。

从文化大国蜕变成为文化强国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动画将上下而求索。


QQ图片20190903184601


加载中, 请稍后
头像
表情
发表书评 发表评论
后再评论, 没有账号请先 注册

评论成功

0条评论
只展示书评
加载中, 请稍后

后再评论, 没有账号请先 注册

表情
输入满200字时可切换书评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