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隱藏了什麼 ----《在這世界的角落》描繪下的浮世繪

文章分類:輕之文庫專欄  作者:NanaMi-七海   發布時間:2017-08-04 15:01


其實作為一部描寫戰爭年代的影片,《片隅》在國內外都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議,有關戰敗、反戰敗、被害電影被敏感詞也無一例外在某些網站成為導火索,而《片隅》,也正式走入公眾視野。


浮世繪下的實景

在《片隅》所構畫的昭和年代,洋溢着樸實祥和的氣氛。戰爭年代未受波及的地區仍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不得不提此時此刻,他們的親人正在前線或者後方服役,然而有關戰爭的概念似乎並沒有傳達到他們的腦海中。美麗的戰艦,是國家富強的象徵,是孩子們的憧憬,而為國家戰鬥成為了一種驕傲(其實這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這樣)。而我們的主人公玲子,靜靜的享受這時光,即便可能要節衣縮食,可能會過上等待親人的日子,但是她選擇憧憬,憧憬戰爭過後,一切都會回來,他們獻給國家的,總有一天會還給他們的。

在期待的中,生活有希望,有盼頭,夫妻能一起羞澀的親吻,家人能互相開彼此的玩笑,這不能說是否頑強或是堅忍,因為這其實是無意識的狀態。在改變前,玲子眼中的戰爭不過是海上的戰艦,親人去軍隊上班這麼簡單的事情,而自己安心做自己的家庭主婦,不時和其他主婦去學習如何避難(其實認真學的只有玲子罷了),天上的防空炮,彷彿水彩潑在畫布上一樣絢爛。

晴美的死不是必然,但作為現實的一塊拼圖,露出了黑暗的冰山一角

諷刺的是,對於這顆有爆炸危險的啞彈,玲子在日本軍方的科普課上曾認真的將其記在筆記本上,並在路過時回憶起了筆記。但事實上,無論玲子是否記下,都改變不了這個結局。

這是隱藏已久的啞彈,等着恰到好處的時機提醒過往的人“戰爭的真實感”。實則這個啞彈無時無刻不存在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是某個時刻需要它,它便自告奮勇的出現了罷了。

對於過去玲子而言,生活是沒有實感的,過去如同夢一樣,未來如同夢一樣,無法判斷真實性,只有眼下的才是現實,然而現實終將成為過去,既然過去如夢,未來又將成為現實,那什麼是夢,什麼是現實?

在模糊的現實與恍惚的夢境之中,被軍方美化的戰爭和政治宣傳使得“只要堅持,一切都會過去的”成為最致命的麻藥,所有的苦難都被模糊化而失去實感,哪怕因為貧窮只能畫餅充饑,也時刻保持着樂觀向上的精神,而這對於尚未經受傷及筋骨的日本家庭來說成為支持戰爭的最大的心理安慰,使得他們不自覺的成為棋子。

晴美成為了提醒玲子的犧牲品。

然而玲子只認為是因為自己的過錯失去了最疼愛的人而已。

在那之後,原子彈帶走了玲子的血親。

然而玲子卻認為不應向暴力低頭。

天皇宣布戰敗,口稱“為此欲開創人類的萬世之和平,爾等臣民用心體會,朕言語之真諦”。

然而玲子認為戰爭不能停下,不應向暴力屈服。

其實在天皇詔書就可以看出,天皇是知道有人是想一戰到底的,尤其是民眾,不然何出“爾等臣民用心體會”一說。但是可悲的是,玲子單純的悲呼我的家人怎麼辦我失去的一切怎麼辦。但既然這樣,那麼就繼續堅忍着活下去,今天之後還有明天,明天之後還有未來,自己已經有了容身之所,一切就當是過去吧。

認為不應低頭的人,最後還是向暴力強權低頭。

我們活着只是為了尋找庇護所而已,而戰爭,似乎只是一場夢,帶走了過去罷了。

普通和平凡成為了最後的勝者,殘酷的戰爭我們已經經歷了,過去就過去吧,反正以後也沒有了。 

 

因為普通而被忽略的

對於本片的評價,我們一直把這當成日本在戰爭時期的浮世繪,因為它很好的表現了那個時期日本平民對於戰爭的態度和那個時期的生活全貌,甚至不得不讓人稱讚竟然還有這樣一種時期人民竟然可以有着如此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是對於本片的負面評價不僅僅在中國流傳,同樣在日本也有學者對本片抱有一定成見。

本片呈現出了日本民眾對於戰爭的無知和無意識,雖然這是白描,但因為本片一定程度的過於淡化了戰爭的苦難,所以甚至讓觀者感覺並沒有太多戰爭很殘酷的感覺。你可能說,同為戰爭題材的螢火蟲之森和片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事實上他們都是從戰爭對人民帶來的不幸角度出發的,並一定程度上又不約而同的將責任推給了統治階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一個事實:這仗是誰打的誰?

誠然戰爭的雙方都是受害方,描繪本方的苦難並無對錯,評價作品的藝術價值也不應該摻雜太多政治要素,但是一部院線作品對民眾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在現代信息傳播便利的大環境下,一個人的一句話就可能影響一個國家的認知,那麼試問一下:這部片子究竟傳達給我們了什麼?

本片中的民眾無一例外的普通,甚至因為這種極其普通的視角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但這種意識的探討卻缺乏實質性,普通似乎成為了在這個時代的也十分通用的擋箭牌,讓我們去忽視細節上的存在。身為普通的玲子自然看不到的東西,本片不會有多餘的描繪,這恰好省略了那個時代的敏感成分,包括一線的軍人在幹什麼,廣島發生了什麼等等。而玲子作為一個普通女子的無奈似乎又加深着不知者無罪的認知,原諒成為了本片最大的關鍵詞。

大姑子對待間接害死自己女兒的玲子,選擇了無條件原諒;游女對於搶走喜歡男人的玲子,選擇了無條件原諒,玲子對於帶走自己至親的美帝,選擇了無條件原諒……

順此下去,儘管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是不是在示我們對於“無辜”的日本平民,也應該選擇無條件原諒?

是不是細思恐極?

從藝術的角度出發,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對於本片各種手法的使用一定十分欣賞,並給出不錯的分數,但本片不僅是那個時代的浮世繪,也是這個時代日本大多數對戰爭態度的真實寫照:

我們是沒有直接參与戰爭,我們是戰爭后的孩子,請原諒我們。

觀眾此時是否是被強硬的蒙住了雙眼,又從而開始同情在監獄裡看不見光明的犯人?


影片之外:推來推去的責任

對於本片之外的,最多的還是普通民眾的戰爭責任問題。

一直以來,日本戰爭的責任歸屬都是引起巨大爭議的話題,老一輩人認為“日本人民本質上是惡的”,因此很大程度上排斥日本人,而新一代年輕人則認為日本人民當時被洗腦了,所以將責任方認定為軍方和天皇,日本人民是無辜的。

後者的言論根據是眾所周知的,看過《走向共和》的觀眾都知道,在昭和時代,天皇管理着國務的最高國家權力,在帝國議會協助下行使立法權,裁決議會所訂法律。 因此,憲法體制中的天皇已經完全不再是幕府時代的虛君,而是操縱國家大權的實體,內閣議會等僅僅起到了輔助者的作用。日本天皇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獨裁君主,成為集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統帥權於一身的最高統治者,因此天皇理所應當對一切重大國務承當法律責任。可笑的是,最後歐美大國並不選擇懲處天皇,而這一措施間接導致了日本民眾對於戰爭態度的隨意性,“既然領導戰爭的人不必為戰爭負責,為何我們平民百姓要負責呢”一直以來成為日本民眾推卸責任的理由。

同時,軍方作為“聽指揮打仗”的主體,責任自然也不可推卸。憲法規定軍隊統帥權由天皇獨任,政府和議會無權過問。事實上,軍部正是利用憲法的這一規定,通過強調統帥權的獨立性來一步步壓制並進而控制政府的。軍部的權勢凌駕於政府之上,政治成了軍事的僕人,它在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而最大的爭議點在於民眾的責任-----民眾是否有自我判斷能力以及在洗腦之後是否對於戰爭負有責任。

普通軍人並沒有告訴家人自己在前線做過什麼,直接導致了日本民眾對戰爭的認知不足,反而因為他們“奮勇殺敵為國爭光”而驕傲。幾乎每一個家庭都被動員起來,加入了戰爭體制,家庭成為“第二個國民養成所”。男人在前線,女人在“槍后”,使得家庭的“家”變成了國家的“家”,以往家庭內和外的性別角色分工,一下子擴大成為以“國家”為界限的男女性別分工。愛國婦人會、大日本聯合婦人會、大日本國防婦人會於1942年合併成大日本婦人會,會員人數達到了1900萬,1945年解散時,會員人數接近2000萬。而這些女性是戰爭年代的強大後備支撐,也是日本軍人的精神支柱,甚至為了保證戰力結婚報國以多生為榮。相信看過《走向共和》的觀眾對買春賺錢來支持戰爭的女子有所印象,那其實便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如此簡單草率的判定一個民族的善和惡顯然是不對的,畢竟每個民族都有着曾犯下的過錯,所以問題不能總結為因為一個民族是惡的所以這個民族錯了。但戰爭的錯誤一定是一個民族共同犯下的,之所以有階級的劃分這與我國過去長久的階級鬥爭有關係(畢竟有關階級鬥爭寫入了各政治課本中),一切都被劃分為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但在民族戰爭面前,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是利益共同體,這點從元朝和清朝就可以看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統治還是被統治階級會為了共同的民族榮譽感而站在同一線上,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是侵略戰爭普通百姓也能被洗腦的原因,而民族的榮譽感自古就有了(當然遠古時期是部落和部族)。

日本民眾大部分是自願並支持參戰。這就足矣去明確日本民眾和日本統治者都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了。

對於那句“不是我的錯”,是不是顯得滑稽可笑呢。

當然責任怎麼負,則是另一個問題了,這裡並不能將統治階級和人民百姓加以捆綁,根據我國一貫的二分法,我國一直堅持將軍國主義認定為主要的“背鍋方”,習主席曾說過:“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蓋,歷史真相不容歪曲。對任何企圖歪曲美化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的言行,中國人民和亞洲受害國人民不答應,相信有正義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會答應。”

可能你說這問題越來越複雜了,前面說都有錯,現在又說這鍋軍國主義背,但實則這裡必須把責任明確劃分一下,是為了防止日本政府混淆視聽。

日本人民對於戰爭缺乏認知,並直接或間接參與戰爭,一定是有錯誤的,更多的是反思過去的罪過,不再犯錯。而軍國主義是需要消滅的,這不是反思就能解決的。老師讓一個孩子去打另一個孩子,孩子當然也有錯,我們會去讓孩子反思並反覆教育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對待家長難道我們僅僅是讓他反思就解決了嗎(這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違法行為吧)?

當年日本也不乏反戰勢力,但當時被孤立和迫害不得不銷聲匿跡,這說明部分沒有被民族榮譽感沖昏頭腦國民原本也應該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的(這點可以參考在民族問題上嚷嚷着要戰爭的某些好戰分子和冷靜的部分群體)。我們不能讓日本政府利用集體負責制講問題陷入無法解決的境地然後誰都不負責,這是最不應該發生的,因為這樣誰都不知道自己具體負怎樣的責任,索性就說“對方也負有責任啊,他們都不承認啊,我承認幹嘛”,但我們也同樣不能讓日本民眾產生“戰後出生的日本人無需道歉”這一荒謬的念頭。

可笑的是,日本政府右翼勢力都不承認錯誤,一邊在告訴國民我們都沒有錯,一邊在國際譴責下拉着國民當擋箭牌,豈不貽笑大方?

 

最後,本片仍舊是值得一看的片子,也希望觀者不要帶着偏見看這部片子,值得思考的東西,我們放在片後去思考,最起碼,這也算是對於創作者的尊重吧。

參考文獻:

【1】《二戰中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李曉光【A】

【2】《日本侵華戰爭的國民責任探析》付啟元【A】



QQ圖片20190903184601


加載中, 請稍後
頭像
表情
發表書評 發表評論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評論成功

0條評論
加載中, 請稍後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表情
輸入滿200字時可切換書評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