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火鸟(Hitori)。

这次的第二卷经过一年时间才跟大家再次见面,作为作者,我确实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写作速度……

众所周知,小说创作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输出过程,而是一个立体的搭建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不断拆解和重构的过程。

因此,我在写下这篇后记的时候,第二卷的正篇还没有完成,不仅高潮和结尾没有完成,我还在兴致勃勃地重制前五章的内容。

我非常享受完全推翻自己原有的产物,再次进行重构和优化的过程。

这大概有点像在作业截止日之前为了得到高分而疯狂修改和完善作业的学生心态——虽然我在学习上并没有这么上进就是了。

说到作业截止日(deadline),就不得不提到我的peer-review(同行评议)搭档,时尾。

时尾的写作理念跟我基本一致,写作底线跟我近乎吻合,写作方式又跟我互为补足,加之跟我有着同样的三语思维,交流起来毫不费力,可算是难得一遇的同行搭档了。

多亏了他的及时反馈,我才能一直带着愉悦的心情创作第二卷。

此外,在跟他一起讨论作品《夜莺Project》时,我也获益良多,甚至「偷学」了许多游戏策划使用的资料整理方法,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小说工作流」。(Excel表格真是个好东西!)

由于我跟时尾都有各自的主业,因此不会「一心一意」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作品本身。相反,比起咬文嚼字的专业文学探讨,我们这类「业余选手」更倾向于探讨理论工具和操作层面的问题,例如如何安置和拆解【炸弹】(笑),也就是如何引爆和解决【事件】。

没错,我个人喜欢充满事件感的故事。换句话说,我喜欢炸弹,人质,歹徒,刑警,追逐,恐袭,骚乱,失踪,绑架,枪战……这类现实感强烈的【事件型故事】。

高中时玩过的《428~被封锁的涉谷~》正是这一类作品。回想一下,说不定拿双子姐妹作为主角的灵感就来自于这部游戏(顺便一提,我在写作第二卷时也重温了这部游戏)。另外,目前正在玩的《枪声与钻石》也非常有趣,谈判专家的人物设定能让玩家学到许多塑造角色的对话技巧。

在重新阅读《童话捕手》第一卷的时候,我也确实发现了捕手这份工作与刑警工作的诸多相似之处——非要说的话,「捕手」这个设定类似于警视厅的【解决社会上不为人知的特殊事件的专设部门】。事实上,如果大家试着从不同职业或专门领域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现实也会变得像万华镜一般千奇百怪,万象丛生。

因此,我喜欢将小说写作定义为:探索并重构现实的过程。

带着幻想的滤镜来审视现实,看似一尘不变的日常也会变成充满【事件】的有趣迷宫。

另外,关于第二卷的人物塑造,老实说,我花了许多时间进行探索。这个过程有点像在做【犯罪心理画像】*。

对于作者来说,所谓的「人物设定」只不过是作者在写作之前对一个角色一厢情愿的猜测罢了。当这个角色真正参与到「事件」中,作者就要不断更新这个人物的【犯罪心理画像】。

为此,我对辉夜姬这个角色绞尽脑汁。

她的出现完全推翻了我对第一卷结尾事件的所有原定设想。当她出现在第二卷时,我发现自己完全想象不出行事风格如此大胆又出人意表的角色究竟拥有怎样的内在人格。

除了辉夜姬以外,主角小夜的角色定位也费了我一番功夫。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小夜在第一卷的表现应该像是「冷静的吐槽役」或者「理性分析者」,比起大显身手的小夕来说,存在感更加稀薄。

对于这类低调角色,作者的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定位过于模糊,角色的行为和反应将面临失真的可能。

对此,时尾给出了非常精准的描述:

「小夜是典型的【解决者】角色,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为此,抄近路,最优解都是她的行动模式。一句话形容这样的小夜:目的驱动型低耗能非主动社交型选手。」

多亏了这样的定位,当我代入小夜这个角色来写作故事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闲聊就到此为止。

在这篇后记收笔之前,我还是要按照惯例,感谢不厌其烦每天监督我写作的悠酱;感谢每次都认真阅读我的每一篇故事、总是给我鼓励和心灵慰藉的岛村;感谢细心又热心地给我建议的CC酱;感谢时常跟我一起进行幻想实验的时尾;感谢不辞辛苦为我审稿的责编大人;以及,感谢幽默风趣的克里斯·贝利先生,您的《专注力》让我在截稿日前的几天之内完成了平时几个星期才能写完的任务量。

最后,感谢读完《童话捕手》第二卷和这篇后记的您,我的读者。

*注: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它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