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蠹鱼先生还想说什么的时候,他点的清蒸鲈鱼被端上了桌子。
似乎近现代唐风宴席里,除了荤素搭配外,有鱼有汤也成为了标配。虽然我没那么喜欢鱼肉,但是鲈鱼我还是能接受的。
相比地中海风格的鱼排,唐风的鱼类菜肴往往会保持完整的头尾。似乎不少习惯食用鱼排的地区都无法接受这种保留头部的菜品,我个人则没有偏好。
顺带一提,号称鱼肉精华的鱼颊我也没兴趣。擅自认为鱼肉少的部位容易有小刺的奇怪心态,让我对这种高端饮食敬而远之。
除了偏见,大概烹调方式和鱼的品种也有影响。不过因为我没啥特别的兴趣,所以自然也不会去深究这个问题了。
应该说,大部分时候我都不会选择鱼肉啦。即使最近半年里我品尝到了许多惊艳的水产美食,也没能让我改变这个习惯。也许再多呆一段时间,我才会对渔获情有独钟。
枫叶亭的清蒸鲈鱼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属于卡拉图常见的唐风菜肴。
当然,我们用的鲈鱼并不是现场宰杀的活鱼。不过得益于现代保鲜技术,保鲜鱼口感和卫生的水准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食客了。其实这也是寻常店家的做法,只有大店才会有专门的水槽来饲养食材。
“常见”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经典”。正因为好吃又简单,这种食材搭配与烹调的方法才在餐饮业里广为流传。“常见”的菜品,反而更能在味道上展现出厨师的手腕。
桌上的鲈鱼只靠葱花和椒丝做点缀,也做到了唐国饮食文化里“色、香、味”俱全。
视觉上青黑色的鱼皮与雪白的鱼肉配上绿葱与红椒,色彩简约同时对比鲜明。嗅觉上完全没有鱼腥味,取而代之的是氤氲淡雅的内敛诱惑。
味觉上更是惊艳。精准的火候与灵动的调味,再加上新鲜渔获独有的美妙味道,让桌上的鲈鱼马上成为了我们的新宠。
鲈鱼细小的骨刺比较少,就算是嫌麻烦的我也愿意多吃一些。不过吃鱼的时候我们果然还是会多注意嘴里的触感。
一时间,桌上的讨论缓了下来,我们都把焦点投在了美味的鱼肉上。
大家的筷子都默契地选择了肥美的鱼腹与肋刺间的鱼排部分,浸润了咸鲜口味的汤汁的鱼肉绵软不失紧致,有着近乎天然的美妙味道。
相比陆生畜肉的野性,水产的滋味更加温润。清蒸的技法让这种特质变得更加明显,鱼肉入口不会夺人心智,不过余韵悠远绵长,同样让人欲罢不能。
在短暂的沉默后,盘子里的鲈鱼朝上的一侧已经只剩下了肋刺。趁着泷姊熟练地给鲈鱼翻身的功夫,我把话头又捡了起来:
“所以蠹鱼先生说得趋势是什么呢?”
盯着鲈鱼的蠹鱼先生不经意地回应了我的问题:
“趋势?大概就是前几年不用动脑子乱来也能赚到钱。而到了现在,大量受众已经习惯了放弃思考,要动脑子去思索的东西反而失去了主流的市场……”
说了一会儿,他突然像回过神一样转变了话题:
“啊,这个似乎已经说过了。呃,刚才我说的趋势好的方面吧。”蠹鱼先生像是回过神一样又补充了一句:“看来抱怨这些久了,我也习惯把这套说辞挂在嘴边了。”
“咳嗯,存在问题的同时,卡拉图也在缓慢‘变化’。就小说这方面来说,老一批读者不再能从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中找到新鲜感,虽然他们也很少会去尝试阅读新的文学作品,但是不少人都放弃了继续混迹在现今的泥沼里。”
他用拐弯抹角的隐喻说了不少,看我有些没能正确领会意思,于是补充了一句:
“简单地说就是老一批的‘读者’开始放弃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