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烦闷,唯爱看「吃」。
用来解口瘾的书首推唐鲁孙。他的随笔是来台后缅怀过去之作,聊聊文房四宝,谈谈旧时风物,似古董、鼻烟壶、京戏之类,但写得的最多还是食。馋人说馋,虽然道君子远庖厨,前朝遗老不屑于下厨(不知老人家他私下会否显露两手),但鲁孙先生有办法把煮法、掌故、味道等等融为一体,形容得活灵活现。我想他一定很爱北平,才会把帝都不重视外相的餐点阐述得口水直流。
相对于唐鲁孙的博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可就朴实得多。以家常饭菜入文,其中最贵的鱼刺火腿之属,白领勒紧裤头,三五七年内总有机会去品尝,因此想像其味并不算难。他写食的时候亦懒得去扔书袋,我只讲我知道的事就是,比如母亲煮的浓香核桃酪,或者妻子菁清爱吃的黄泥螺。
然而实秋先生毕竟文风克制,仿佛是用冷眼去看,外冷内热,滋味点滴在心。这时候就需要汪曾祺的热去调和。有人说他是乡土作家,因此他所写的食同样充满泥土味。现代的都市人追求名牌、名厨、名气、名店,虽然卫生标准很重要啦,但或者只有真正的食家,才会追求「原生原味」。不时不食,故乡的草根味承载的不但是回忆,还代表从前那一份天然无激素和化学添加剂的味道。牛奶是牛奶,鱼就是鱼。礼失求诸野,现在大概只剩日本某部分职人仍然保留这种顽固作风。
蔡澜是最敢吃的美食爱好者──天晓得潮州人是否天赋异禀,对吃尤其执着(我妈也是祖籍潮州),同时亦是最敢开口讲的多栖作家。先不提他曾经在苹果日报执笔的往事,蔡澜半生(用「半」不用「一」,以示蔡生仍然在世)祟拜猪油,认为走猪油的菜式和糕点不好吃,「橡胶虾」和失去本味的养殖鱼不好吃,三文鱼是连日本人都不会用来做Sashimi的鱼,要入门就由吞那鱼开始──世风日下,当代仍然保留古韵、追求本色原味追求的香港‧真‧食家,可能硕果仅存只剩蔡生他一位。先生的文笔,绝非时下openrice食评能够拍马追上,所幸近年他在Youtube开设频道,聊解思古幽情。希望蔡生健康长命,继续为我们讲饮讲食。
在九九藏书网里,古清生写吃的书有很多,无奈一直对不上自己电波。大概因为红色味道太浓,影响了食欲。食色性也,娱乐当前,何苦勉强拖政治落水指东道西?
现代人写食更是五花八门,《孤独的人都要吃饱》看饿了,《一个人的粗茶淡饭》是满满的台湾味,从《食经》+《消失中的味道》可以发掘出老香港的古早情怀(「情怀」这词儿还真用滥),读到好吃的时候,内心同时遗憾:吾生也晚,荷包又穷,可惜没有福分去吃上一口。
日本人写日常,依稀比华人更觉细致一些。「记忆的味道」内容如题,全是作者森下典子对过去饮食的回忆。印象最深就是蛋包饭。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普通一盘蕃茄酱炒饭已经是人间美食。「猪油捞饭」未曾试过,但是「豉油捞饭」是我的童年大事。而且光拌饭不过瘾,趁嫲嫲忙碌,缩手缩脚偷入厨房饮豉油,最快发现蒸鱼的热豉油其实更香──儿时的快乐就是这么单纯,现在的孩子还能感受得到吗?
野岛刚先生是日本记者,他的《野岛刚漫游世界食考学》是食记也是游记,所以读起来轻松有趣。
《宫女谈往录》虽然是历史读物,但每每读到「吃鸡吃鸭算粗吃了」,数家珍一样抖出一连串菜名,莫名其妙就觉得肚饿,比起乾隆的御膳菜单看起来更加吸引。然而败家如是,难怪大清会亡。
童年经常大台重播的《中华一番》,年纪愈大愈无印象;《多谢款待》是目前最喜欢以食为主的连续剧,芽以子体现的正是食货精神;《美味关系》当年貌似看哭(反而主题曲一直记得);《深夜食堂》是最棒的电视鸡汤,而《孤独的美食家》是最好的餐厅指南;《西洋骨董洋果子店》和《天国餐馆》包装一流,可惜食物沦为配角;《大长今》结合宫斗宅斗成长和美食,令人对韩食告韩剧食指大动。总的来说,虽然自己爱看与吃有关的电视剧,但比起夹杂人情冷暖的故事,我更喜欢简单明快的美食纪录片,比如《舌尖》第一季。
安东尼·波登的《波登不设限》和《未知之旅》就非常好看。可惜斯人远去,广陵散绝。
我亦很爱安德鲁·格雷厄姆-迪克逊主持的纪录片。说艺术史已是一绝,配上美食更是欲罢不能,寓教于乐。
《美味大挑战》是从野岛先生的书中看到的介绍。能令资深记者念念不忘的美食漫画会是怎样子的呢?果然,有满满的美食,故事亦挺温馨的(不过在男主角跟父亲关系破冰后开始变得无聊),十分期待每回介绍各地物产。有趣的是漫画夹带说教私货,但正因如此,才令我警觉当世身边的确满是食物添加剂和污染、绝种的事。部分环保人士可能无法爱上《美味大挑战》,因为这套漫画是支持捕鲸食肉,甚至用上好几回来描述反捕鲸人士和中立旁边者如何臣服于美味的鲸肉底下。
《食戟之灵》被大陆ACG迷戏称《春药之灵》,虽然画风很好,食物也很好,但过分夸张的画面敬谢不敏,所以后来没有继续追看。或者某日会补完吧!
相反《地狱厨房》我很喜欢。王道的废物厨师成长记,蛭魔妖一似的恶德男主,可惜不知是否腰斩了,久久没有更新。
《杀手餐厅》是看了电影的介绍,最后看的却是漫画。蛮特别的题材,甚至有洋葱(没错,就是指「意外杀死老大养的狗后,被逼跟女杀手养娃,抚养成人后奉命杀死出人头地的养子,但因为萌生亲情所以心甘情愿被养子反杀」那一回。)。看太多温情脉脉、励志向上,偶然来剂冷门暴力向洋葱蛮好的。
《为食神探》亦是推荐的漫画,少见的推理x美食。
即使是文学,我亦乐于寻找食物的蛛丝马迹。《红楼梦》和《金瓶梅》是必读的,它们分别代表清朝书礼贵族和明朝土豪的饮食文化。何况撇开饮食,这两本小说的人情内容足够重读十次。
张爱玲说,「听见我姑姑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但认真看完,我只记得沈琼枝这个女子,连中举的范进亦印象模糊。
《十全食美》是第一部我喜欢的美食网文。
《窈窕珍馐》开头不讨好,沉闷,写勾心斗角不刺激,但后面读到前夫倒追、女主坚强自立,又觉得渐入佳境。
在芸芸Youtube网红中,「KIKI&May」和「阿星探店」是目前仍然追看的。好在他们表达自然,不似收钱办事,不好吃也会照说出来,而且有本事把食物拍得很吸引。「有口福」虽然也很好吃,但总疑心是假的超现实。但谁能抵抗肥肉和芝士的澎湃诱惑?
其实综观而言,乡愁和时间才是美食的最佳调味。